近日,有关大学校园再现“刷脸”签到的新闻,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个别网民质疑,两年前就火过一阵的“刷脸”签到,如今再次出现,难道大学课堂已到了必上“枷锁”的地步?
网民“颜其”认为,上课签到,目的无非就是保证出勤率,让学生都能来上课。但“刷脸”签到的技术应用,看起来带有强制性,治标不治本。有些课,学生是全勤的,甚至还有人旁听,这说明只要课堂内容深受学生喜欢,出勤率还是会高的。与其用高科技保证学生出勤,还不如想想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舆论场的争议,此次事件的主人公、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主任沈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刷脸”签到的意义,其目的不是死盯着学生签到,而是对于数据后台的分析。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实时了解到每个班、每门课程的出勤率怎么样。它对于教学管理是有价值的。像我做这个人脸签到,并不是拿这个东西来逼迫学生签到,签到不是最大的目的。逼着学生来上课,本身的意义就不是太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老师、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要求学生来上课。”
两年前,为了解决学生上课迟到,无故旷课的现象,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就已将“刷脸”签到搬进了课堂。该学院团总支书记王亚飞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签到方式依旧在学院内使用,并由两年前仅在部分专业使用,发展到几乎覆盖每个班级、每堂课。为防止某些同学在“刷脸”签到后中途逃课,学院另外安排了辅导员在上课中间进行突击点名,“相对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目前该学院晚上对学生宿舍的查寝,以及学院对辅导员的考勤中,也在使用“刷脸”方法。
作为从事大数据挖掘研究的老师,沈浩更关注的是如今的人脸签到系统在技术上的进步。沈浩向记者介绍,如今的人脸签到无需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图片采集入库,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时间成本,提升了效率。“学生只需通过扫二维码,输入姓名和学号,上传自己的照片至云端,便可完成个人信息注册。此后只要在老师的Pad前停留一秒钟,便可实现课前‘秒级’签到,识别率非常高。”
针对这一新的签到方式,沈浩老师班上的不少学生表示,这种操作很方便,自己对此也比较感兴趣。对于自己的新研究,沈浩用了“四个特别”来形容学生们的反馈:特别配合、特别好玩、特别热心、特别好奇。
关于人脸签到技术在大学校园内的应用意义和价值,沈浩认为,比起监督学生的出勤率,在大学宿舍实现“刷脸”签到的现实意义更大。“对于哪些学生能进宿舍,阿姨是知道的,但是学生回没回宿舍,她是不知道的。如果有这样的刷脸系统,就能够知道每一个人进出记录,方便监管。”
不过,对于该产品是否适合在校园内进行大范围的推广,沈浩表示,从学术研究到测试,再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其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包括资金投入和管理方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