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流数据+小数据+区块链=大数据


大数据确实很重要,大家都觉得重要,但在用的过程当中,其实有很多误区。我们搞了好几年,我自己把它总结为三块:第一块是“流数据”,要“快”;第二块是“小数据”,要“准”;第三个是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区块链,这个要求就是“信”,信任。

 首先说流数据。所有的数据,如果只是停留在那儿,分析没有任何价值。它必须是(围绕)服务的对象完全、最快速地流动起来。比方说,电商或者支付宝就可以非常快地满足你的要求,这就是电商顶掉很多实体店最关键的地方。你看,桌面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移动互联网解决的是速度问题。如果数据不可以(流动,办不到),特别是物联网,要让数据快速流动起来,用户才觉得有价值。比方说,我们现在的所有数据,对一个普通员工都可以在每个瞬间都告诉他,“你干了多少好的,多少不好的;今天到现在为止,可以拿到多少钱,可能损失多少钱。”我们兼并了美国GEA,它应该是很好的公司,一看它的信息化太差,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这才是所有做信息化的第一条。

 要想让数据流动起来,就要做并联的生态圈,要保证没有一个数据是孤立的。

 第二,大数据的本质是小数据,它指向的是个性化需求,是一种“精确”的到达。如果不精确,就不可能产生用户的终身价值。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下一步一定是物联网,体现为两方面:共享经济和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是什么?就是到每一个用户。物联网让每一个用户获取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体验。每个用户都应该按照他的数据为他量身定做。所以,互联工厂,互联到什么地方?互联到用户。我们的互联工厂,如果用户要进来、要定制的话,我可以让你在手机上看到它是为你定制的,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的所有阶段,你都可以知道。这种体验和到商场去买一个产品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现在做不到这么多,可能20%支持“用户定制”,另外还有一些是“客户定制”。但不管怎么样,百分之五六十不再进仓库,直接就到用户手里去了。现在大家都想搞自动化,自动化只是解决了高效率问题,解决不了高精度的问题。而小数据,以每一个人为中心的小数据,才是解决高精度问题的,是定向的。我觉得这是它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大数据的目标是区块链。其实,全世界第一个做出来大数据的是谁?是在1970年,差不多半个世纪前了,IBM建造了全世界第一个数据库,从那之后开始有大数据,但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的发展,所以做不起来。现在,大数据再往前做,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它一定要解决信任的问题,区块链就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区块链主要是分布式记账,而且是去中心化的,可能就会把现在一些大数据的东西取代掉。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它的业务里有很大比例是审计,区块链再往前发展,就会对它们构成威胁;将来一个上市公司的报表,不需要一个季度、一个月来公布,每天都可以看到。为什么?原来中国记流水账,单式记账,后来意大利发明了复式记账,但区块链会三栏式记账,这个三栏式记账等于把所有的过程都记在里面,没法造假。所以,这真可能是大数据发展的一种方向,当然可能不会马上到来,毕竟它的基础应该是数字化货币,比特币或者怎么样。

 关于大数据,我自己总结,第一个是“快”,第二个是“准”,第三个就是“信”。根据这种原则,我们自己现在推进的是,一切都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切都是让用户体验可以迭代。这可能真的是物联网发展最核心的,因为毕竟现在很多竞争还是属于传统的,比方说打价格战或者采取什么措施,但是,最后的竞争一定是你能不能获取用户的信任。所以,社群经济可能是最重要的。像凯文·凯利说的,“将来最大的电商一定有最大的实体店”,就是说,如果没有体验,(电商)这个(将来)根本不可能存在。美国现在有一个说法,“不是O2O,一定是O+O”,一定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大数据不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虽然不是说没有意义,但失去了一种方向感,失去了一种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包括互联工厂,包括数据分析,从内部来讲,就是到每一个员工;外部来讲,到每一个用户。然后,把每一个用户、每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单合一。

 “快”,“准”,“信”是张瑞敏总结的大数据三原则,更应该看到这是支撑未来商业模式的思维导图。“快”的背后是对线性流程的颠覆,所有的数据既要实时,也要共时,这是解决传统流程中数据孤岛的途径。“准”的背后是对数据流向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数据价值如何产生用户价值。“信”的背后可能是后电商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诚信”。解决诚信问题,不是仅仅看结果,而是要从过程看起,区块链之所以被关注,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布式体系,动态本身就是结果。

我个人理解,大数据是一个战略素养,如果不能以用户为中心,很可能就只是低效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