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开场

大家好,我叫周召安,目前在海南智企数据分析事务所任职,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跟大家进行网络交流。感谢咱们当地CPDA授权中心组织了这次的见面,制造了CPDA圈内人的交流机会。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跟CPDA数据分析们交流的人,所以我每次出差到内地,都会主动联系当地的授权中心,看是否有机会约些CPDA数据分析出来交流。
 
不同的地方交流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一起出来吃个便饭,聊聊近况;有的是一起坐会议室唠唠,也有像今天一样的,定个主题,以来访者为主,进行沟通交流。
 
可惜这次疫情情况反复变化,所以原计划线下相聚的活动,只能改为线上。
 

CPDA培训时的那些事

 
经过与咱们当地的授权中心沟通,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快速地提升数据分析综合能力”。我将会从我自身经历出发,进行阐述,具体如下图所示。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1.1  结缘CPDA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为什么想要带来这个主题,显然我觉得这个会比数据分析中的方法论,统计和技术实现更加重要。
 
我是2011年毕业的,考了二本线末,但是去读了大专,学习软件技术。大学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在淘宝上卖货,毕业后的第二年去了当地的一家IT硬件批发公司上班,做了网站运营管理,也是那时候遇见了CPDA。也庆幸那时候遇见了CPDA。
 
那年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把工作辞掉了,然后跟我妈拿了1.2万元,其中8800元拿去广州报名学习CPDA,剩下3200元当路费和生活费。在我发小那里住了1个月,除了周末上面授课外,周内每天看书学习,过得挺充实。
 
转眼很多年就过去了,那时候经常交流的同学,现在我们偶尔还联系着。脑海里仍然有老师上课的影子。上次去北京,还跟老师一块吃饭喝酒,唠唠家常,聊聊近况。
 
那时候的CPDA认证培训知识仍然记忆犹新,我接触到了不少的专业名词,从涵盖了数据分析基础的到涵盖投资分析的。
 
也许是对专业名词的探索,慢慢的我喜欢上了专业名词,不懂的就去百度搜一下,因此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的数据敏感度。
 
当时老师还教我们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去记录这些知识点。当时不太擅长,于是照着书中的目录和关键内容记录出来,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思维导图,也正是那时,培养了鸟瞰视角。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当觉得数据敏感度不够的时候,就尽可能的去补专业名词,在了解的过程中,自我会提出这里不清楚,那里不了解,得继续了解,就这样日积月累,敏感度就有了。而觉得自己没有整体感的时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去锻炼,也是非常有效的。
 
基于收获的成果,我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查百度的次数频繁了,每看一本书都想着去形成思维导图,现在回想还是蛮有意思的。
 
这幅图是我记忆中CPDA的样子(现场对词云进行了介绍)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为了更直观的体现数据敏感度及鸟瞰视角,我举了个例子,具体如下,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现场就图中所看到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众所周知,数据包含了数值、图形、声音等。图中有两幅图,我们先来说说右图,在有了数据的敏感度之后,我会说在右图中看到了一个有缺口的正方形,也会说看到了4条线。
 
后来发现,用数据的敏感度来看生活是这样子的:比如从我家到公司,一直以来我都是坐公交车,用时约15分钟,车站台附近有一家面包店,我经常去那里买面包,早餐会花掉8元左右。数据的敏感度让我意识到一个常规行为,也有细节。
 
再看看左图,在有了鸟瞰视角之后,我会说在左图中我看到了一个正方体,也会说看到一个框架。
 
用鸟瞰视角来看生活是这样子的:比如从我家到公司不仅可以坐公交车出行,我还可以骑共享单车,坐出租车,走路,搭乘同事的顺风车。
 
其中骑共享单大约花4毛钱,用时约30分钟,路上我可以吃碗粉汤,一样也是8元左右,早餐可以多种选择;坐出租车,10分钟就到公司了,很快,但是早餐就只能吃楼下便利店卖的餐包了,也是8元左右。鸟瞰视角让我意识到,多个细节可以组成方案。
 
于是,在后来的学习中,我都会按照这两种路径,不断的增加对专业名词知识的理解,还有就是形成鸟瞰视角的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管理,便于温习,提升自我能力。大伙在学习CPDA内容或整理考试资料的时候,也可以基于关键词进行知识展开了解,搜集考试相关知识点,形成鸟瞰视图。
 

1.2  上帝视角形成

 

时间久了,后来的我看到这幅图,内心会多出一个见解,那就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需要一个场景,或者前置项才能决定它是什么。
 
有人会问,你这是故意的吧。其实不然,我们试想一下,当有人拿着这幅图来问你,你内心肯定会想:这不就是有缺口的正方形和正方体么?为啥问我?把我当傻子呢?不理他,要不然就一笑而过,说句别闹。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这种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遇见。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将准备好的分析结果,向业务提出建议,但有些时候并不会被业务所关注,比如我们发现80%新客户会在第7天进行第二次消费,于是我们把结果告知业务,期望业务能够在第7天到来之前,做些动作,也确保更多的客户能够在那天响应。
 
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业务根据经验也能估摸着是第7天左右,所以对于业务而言并不新奇,他也就平淡的回复一句“哦”,或者不回复。
 
单点发现并不能形成方案,而且也很有可能并不是该阶段所关心的,总而言之,业务的不重视是有原因的。
 
后来我想了解这个原因,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你需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思考。
 
这个事情一直搁置了很久,我尝试在书中去找到答案,我也去跟其它CPDA数据分析继续请教,听他们给我讲数据应用的案例或者跨部门沟通的故事,即使有过运营管理经验,但一直无法感同身受,案例再多,也难以运用到自己当前的工作中,套不进去。
 
在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个求职的空档期,我当起了滴滴司机。也许是有了知识的底子,我很快服务分达到了100分,订单一直接个不停,当然也很累,从早到晚。也许是性格原因,再加上是油车,总想让车的油耗能够降下来,所以边跑边探究如何踩油门。
 
刚开始练习,车起步的时候经常会空转,经过长期的自我练习,不空转了,车的平均经济油耗也降了下来。后来不当滴滴司机了,也一样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开车,车的平均经济油耗现在表显示是5.5。
 
就在研究踩油门的这段期间,我感受到了为什么出租车司机跟不要命似的,拼命踩油门,将乘客带往目的地,是因为他们需要靠快的车速,去节省出单程的时间,接更多订单,跑更多的公里数,他们是靠公里数的差价赚钱的。
 
后来每次打车,我都会给司机好评,并且在路程中,司机绕不绕路,我都很清楚,只要不超出底线,都能够接受。我将这种现象百度查了一下,原来这种现象叫做上帝视角。
 
上帝视角乃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的别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如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点展开叙述,或是多个角色的心声交替出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又称上帝视角。(现场就生活中的第三人称视角举了其它的例子)
 
后来的工作中,我经常会用到CPDA的一些知识点,以及通过鸟瞰视角去整理方案,并利用上帝视角进行跨部门协同,数据分析及产品设计。
 
我不再抱怨为什么业务不重视,而是在接受专业名词后,去鸟瞰名词关联的相关知识与实例运用,然后用形成的结果反问自己,这对于看到结果的人,有什么作用,作用多大,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后来回想,如果没有上帝视角,我们很难做好数据分析及数据产品,也很难推进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与数据化应用。即使我们到那个业务那个岗位去做事,其实也是通过用第三人称来看待事物,这都属于上帝视角的范畴。
 
这次到上海出差,也是将挖掘好的客户规律,结合采购的统计视角和现场的第三人称视角,然后来看如何量化采购。
 
所以呀,这终究还是得感谢CPDA,如果没有专业名词知识的接收,敏感度就难以提升,没有鸟瞰视角,更不能理解上帝视角。(当然,夸CPDA并不是被充值了)
 
 

摸象不如拼象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
 
CPDA考试完后,我又把书看了多遍,《数据分析基础》看了3遍,《战略管理》看了2遍,《量化经营》看了4遍(现在是《营销数据分析》),《量化投资》看了5遍(现在是《供应链优化与投资分析》)。后面教材每一次改版,我都会找协会购买新版本教材,然后再看一遍。
 
想找到更多遗漏的知识点,就跟摸象一样,我想把CPDA的内容摸的再熟悉一些。与此同时,我也参加了成人继续教育,回到学校,学习当初遗漏的软件技术与数学等知识。
 
但是事与愿违,学的多,也忘得快,工作忙,也是有一出没一出的,尤其是在没有及时运用的情景下,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也许是教材看多了,后来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宏伟哥沟通中,我意识到了摸象与拼象。
 

1. 摸象与拼象的区别

 

我深刻体会到,我现在看书学习,就是在摸象,摸完一本又一本,数据分析太大了,以至于在记忆力有限的情况下,摸完这边忘那边,有时候知识不够甚至摸不着,有时候沉迷在“数据分析”中难以回到现实。
 
那如何将摸象思维转变为拼象思维:大学的知识已经离我有点远,我难以用这些知识去拼象,CPDA的知识离我是最近的,于是基于CPDA教材很熟悉的前提下,决定拿CPDA的知识进行拼象,我发现书籍的内容其实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进行分类,那就是技术实现、法论运用和思路设计。
 

2. 拼象的体现

 

技术实现,就是在我们学习过程中,都通过什么技术去执行数据分析;方法论就是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了什么统计或运营管理方法;思路设计就是分析思路及执行的步骤。
 
从你们现在的考试也不难看出,考《数据分析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是方法论,考你数据分析理论,因为未来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这些理论避不开;考《数据分析算法与模型》的时候,更多的是技术的实现,考你通过datahoop工具如何做数据分析;考《数据分析应用》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路设计,考你除了技术实现步骤外,还有你的分析思路。
 
在这三大板块当中,我将知识进行归类,然后将后续学的一些知识也往里加,一点点的拼,知道该找哪一块,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阶段,应该重点突破什么,是技术实现,还是方法论或者思路设计。
 
在这种均衡的情况下,很容易看到数据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看得到对应的成就。(现场还就工具、方法论、思路设计的结合举了一些例子,并且对《给新手的企业数据分析实战》也做了简要介绍)
 
周师兄满满正能量的干货分享,可以直接扫码观看回放(回看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21日,抓紧时间哦!)
CPDA那些事|上海37期大数据沙龙回顾一